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传承,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特色美食。节日美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载体,也成为牵系远方游子最重要的乡愁。
在福清,清明节的特色食品比其它的传统节日食品多一些。这些清明时节大量呈现的地方特色美食,或源于中原远乡文化,或蕴含深厚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积极传承。
福清光饼与戚继光率军来融抗倭、扫清倭患相关,这大概没有太多的争议。
戚继光卫籍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在当地早有类似的烤制饼子,叫作烧饼。话说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八月廿九,戚家军首次入融,当天午夜马不停蹄,“人负草一束”,“以草填泥而进”,冒着暴雨发动“牛田战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戚家军伙夫本来照例备了些烧饼作为行军干粮,这一回却遇到了难题,一些将士水土不服,加上步履匆匆,出现或拉稀或便结症状,影响整体战斗力。戚家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没有向福清当地官衙士民伸手要钱要物。为了解决部队遇到的问题,戚继光便让伙夫向当地民众请教,于是在烤制山东烧饼的基础上,加上适量的食用碱、福清地产食盐,解除将士拉稀和长途行军盐分透支、浑身无力现象;饼面撒上些许芝麻,增加香味提升口感;光饼中间打孔,系绳成串,便于行军携带。戚家军第二次入融,是在第二年农历四月,正缝多雨季节,技术改造后的“烧饼”正好派上用场。 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经过戚家军连续征战,福清等沿海地区的倭患基本荡除。后来,戚家军制作烧饼的技艺传入民间,福清人民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戚继光抗倭保民的恩德,就将烧饼的名字改称“光饼”。 每至清明时节,福清家家户户在扫墓祭祀之时都要吃上光饼,一则铭记戚继光为福清安宁建立的功勋,二则告诉先人外患已除、后辈生活安康。
鼠曲粿早在唐代就有,晚唐诗人皮日休有诗云:“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鼠曲草”的别称)香”。福清清明节制作和食用鼠曲粿的习俗,应是晚唐五代时期,各姓氏先人从河南固始等中原老家带过来的。 再往上追溯,鼠曲粿与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传播忠孝节义仁的寒食节有关。介子推割股救主、不受俸禄,被烧死前在衣襟上留下一首血诗,字里行间饱含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在福清乡村,以往清明节来临之前,许多农户都忙着制作鼠曲粿,俗称清明粿。鼠曲粿的名称来自一种野菜——鼠曲草,俗称“清明菜”,别称“鼠耳草”。这种野菜长于冬季农田和荒埔,清明时节最为肥嫩。从田间采集后,选择芯叶煮熟捣烂,沥去涩水,与糯米粉揉成团块,制成面皮,包上或甜或咸的内馅,捏成不同形状,垫在蕉叶上蒸熟。 鼠曲粿的内馅有多种,有糯米饭、菜头(白萝卜)丝、红豆泥,多数是番薯钱(地瓜片)煮熟捣成末。时下鼠曲粿已商品化,农村人家也少做。而且番薯钱馅的鼠曲粿几乎没有了,因为番薯钱比大米贵,做生意算成本,不划算。商家将鼠曲粿用木模具印成龟状,意为“鹤寿龟龄”。 清明节还有一种食品叫“青团”,也叫清明果。它与鼠曲粿不同,皮用艾草加工而成,馅有黑芝麻,还有肉馅。 福清油炸海蛎饼称“烰蛎饼”。用米加些许黄豆浸透,磨成粉浆,涂抹在专用的长柄浅浅的铁瓢上。加入佐料,主要是剁碎的包菜、紫菜,还有海蛎、海蛏、一小片瘦猪肉。然后,再涂抹上一层粉浆,把佐料封住,放入烧开的油锅里炸。当蛎饼脱离铁瓢浮上油面,翻一面,成金黄色。当两面都成金黄色,海蛎饼就炸熟了。有人将“烰蛎饼”过程诗情画意化,称之为“月落日出”。
海蛎饼同样蕴藏着家国情怀。因为人们把海蛎饼内的料比作海盗,浆比作军民,把海盗包围起来,放在油锅里炸,以报“家仇国恨”。 光饼夹蛎饼,也是福清清明节一道有文化的美食。 野生海苔,福清人叫“提莆”。 20世纪80年代以前,提莆都是野生的。因为那个时候,没人发现“提莆”有那么多的药用功效,也没人发现提莆有那么高的营养价值。人们只知道,把提莆洗净晒干撕碎,将铁锅烧热,加些许油,倒入提莆干炒,稍后加入些许白沙糖,把提莆炒酥,即可出锅。装在瓶子里密封,还可保持提莆的酥与香。
光饼夹提莆别有一番风味,也别一番滋味。因为人们也把提莆比作海盗。 过去,红糟煮笋这碗菜多出现在乡村清明节的饭桌上。
笋,有孝的故事在里面。据福清里美《俞氏宗谱》载,“俞运次子俞定则游商不归,相传寓于交趾(今越南)。尝闻定则公迁往他处,克成(实现)家业必壻大族巨室”。俞定则侨居海外多年,曾用笺(信纸)作诗四首并书,令一小王子回家省亲……其第四首题为《冬》,最后两句是“卧冰泣竹今难继,且让王祥与孟宗”。 孟宗哭竹是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说的是孟宗年幼时父亲离世,母亲多病,他不知如何是好,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哭诉。孟宗的孝心感动了天地,长出竹笋,竹笋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红糟煮竹笋,象征子女与父母的血亲关系。 福清有句俗话:“生仔不孝子,清明不祭祭谷雨。”意思是说,清明节都忘了为已故的父母祭扫坟墓,还谈什么孝道!
作者:郑敬平,福清市首批社科专家 via知福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