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3

福庐灵岩胜景的兴废变迁

小帮 发表于 前天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75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085021gkk4nyn2l7ndtek6.png


福庐山,位于福清龙田镇境内,与镇区近在咫尺。山不高,山丘绵延起伏,奇岩怪石,鬼斧神工,拟人状物,栩栩如生。福庐山连同灵岩山共108景,景景妙处横生,令人百看不厌。叶向高有诗曰:“惊看怪石空中起,信是神山海上浮。”福庐山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图,堪称闽中名胜。



(一)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龙田人何东山、何东岩兄弟就在福庐开山辟景。继而,有张志缁、张志维兄弟和何肇学等陆续増辟景点。其时参与经营擘画的,还有官至廉州知府的何玉成、官至广东右布政使的施鹏。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4),叶向高致仕返乡。他耽志福庐奇景,于是倾力筹措资金,鸠集造景队伍,历经七个寒暑,“朝夕奔驰,忘其劳倦”,克服艰难险阻,可谓废寝忘食。天启元年(1621)冬,叶氏应召二度入阁。虽然他身已离乡北上,但“梦寐无日不在兹山也”。

龙田何、张、施三姓里人、名士也不负叶阁老厚望,承继其志,不敢懈怠。他们架桥挖洞,凿壅引泉,修驰道、铺石磴,构建亭台楼阁、寺庙山房,遍植花草竹木,更加修饬,愈益改观。

085021iqnvpvrvwgf05vk6.png

开山辟景过程中,除了首辅叶向高、宪副施鹏、太守何玉成谋划督役、用力独勤外,尚有何东山、张志缁诸兄弟,以及何肇学、何肇斗、何其慎、何舜钦、何一茨、何玉温、何其忻、何其惕、何鸿渐、施一原、施天经、施默方、张志述等人慷慨解囊,捐赀助力。其中何东岩捐建福地精庐,何其忻兄弟捐建循陔堂、松月亭,何其慎捐建群玉楼,张志缁捐建漱石居,张志维捐建石室、云关与关下之亭,张志纯捐建环流亭,何肇学捐建石丈亭,何东梅捐建霞石亭。

(二)

据《福清县志》记载,由福庐向西绵延数里的灵岩山,也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邑人、翰林院庶吉士施兆昂主导辟景。而福唐里诸生薛化、薛一鏊、薛凤翔、方茂祉、方维藩和杨应秋,亦助之募缘,他们建寺凿池,别筑精舍,与福庐相对,争奇竞胜。

经过众人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建成“钜丽甲于八闽”的福庐灵岩仙景。

(三)


福庐古名郭庐。在其辟为景区时,叶向高见此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福唐里境内,为添成“五福”,故把郭庐易名福庐。

与叶氏同时代的陈时化在《福庐山赋》中写道:“山得名兮福如坻,并州邑兮五福俱。”五福俱全,源远流长,世所罕见。

(四)

福庐山前,有一条溪流古称“下庐溪”,溪水蜿蜒,可直通龙田镇区的龙溪桥。相传明末溪岸种有数里桃树,尤其春季桃花盛开,那灿烂的花堤和散发的清香,更加唤起游人的雅兴。昔时龙田的有钱人要游福庐,可坐小船,雇人拉纤,沿溪逆流到达福庐山前。他们呼朋唤友,在船上饮酒赏景,优哉游哉。这是从东面游山最为浪漫的一条路径。

游客也可以经珍塘村进山,这是一条取道福庐东面的路径。其实,福庐山周边村落的游客也可以从其它线路进山,比如积库村民就从山南进山。

从山南游福庐,最先见到的是石仙。由于石像头大如篓,肥耳腆肚,盘腿趺坐,且笑容可掬,民间都说是“弥勒佛”。传说敲打“弥勒”肚脐,有求必应。未生养的女人敲石佛的大肚,来年会生个胖儿子。没钱的人敲了,也能发财致富。

别过石仙,抬头可见福庐寺。明末时通往禅寺的驰道,“夹植松杉,秀色苍然,行者如在山阴道中”。福庐寺的东南面有白菜岩、犬衔骨、风动石诸景,这些石景皆为自然景观,未经人工雕琢,但唯妙唯肖,形象逼真。叶向高当年睹此奇石,颇为造化之神奇所感动,咏道:“我看从来无一事,福庐大地出莲花。”

085021yn0hkom1sztedikx.png

进入福庐禅寺,前殿刻有龙田人、进士施朝铨撰书的两副楹联,一曰“鹫岭雪山供养梵王崇净域,虎溪虹涧徘徊相国旧平泉”, 一曰“佛不外人情可对人乃堪证佛,人皆具佛性知敬佛能勿爱人”。殿内置佛像百余,正殿供奉如来佛,宝相庄严肃然。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有一堂联曰“慧眼鉴观观我观人观自在,禅心广大大乘大觉大慈悲”。殿前是放生池,有锦鲤、乌龟游弋其间。殿左为帝爷厅,还有其它泥塑,个个青脸獠牙、蹙眉怒目。据传,禅寺鼎盛时期有僧众百余,晨钟暮鼓,香火不绝。

寺前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巨岩斜叠,石桥凌空架设,险峻神奇。在一天门右岩壁,刻有叶向高所撰、洪士玉书写的《开山记》,记述何玉成和何东山、何东岩兄弟辟山造景之劳绩。越一天门石桥,有一巨岩兀立,其石面平坦如砥,名曰“千人座”,坐得下数百人。在千人座左面是二天门,其岩壁有沈葆桢撰刻的唐朝李颀诗句。再上石桥,就是岩上叠岩的三天门,因其岩倾斜嵌空,登此俯视,如悬似坠,令人心惊肉跳。

如果从寺的西面登山,可到达“仙脚印”和“鹰号”。驻足“鹰号”,可以眺望“龟蛇相会”石景。但见蛇首朝天,龟身仰卧露腹。“鹰号”景旁,有一个罕见的景点,俗称“叶相洗脸盆”。这是在一块巨大石体顶部的石盆,大小如洗脸盆,盆中间裂开一条缝。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水从缝隙涌满石盆就不再流了,而把水戽干,缝隙的水又涌满石盆。从这里下山涧,能到达“黄牛钻狗洞”“牛索跨过山”景点。但此景只宜远观,不可近瞧。

085021a51gf9s99p5hgf4v.png

最有传奇色彩的是“龙头洞”,洞中摆有石桌石椅,相传这里曾是少年叶向高读书处。龙头洞里有一个石龙头,从龙嘴里有一股清泉涌流,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传说以前从龙嘴里流出的是白米,后来有一个贪心的和尚嫌龙嘴流米太慢了,而私自用铁钻把石龙嘴扩大,却不想“米流”戛然而止,从此龙嘴只流泉水了。这个传说,明显是在劝说世人别太贪心了。

与“龙头洞”同样奇妙的还有“饮虹涧”。涧之上有“虎溪桥”,涧之中有“咽石弄”。弄的两旁石壁高数丈,似刀削,循壁前行,就是涧水的出处。早前只有很少的水,是叶向高派人疏浚,才使泉涌不绝。叶氏说“暑月坐洞中,听泉声,丁当相答,如佩如弦,神魂俱爽。取水煮茶,清沁心骨……”此情此景,诚如陈宏已诗赞鸣玉洞:“洞藏深涧中,泉滴声欲碎。客至闻丁当,声疑摇玉佩。”涧水顺流而下,导入百丈石渠,流到寺前池中。此景名曰“刳石泉”。

福庐山最高处是“第一山”,有“更衣亭”“回音台”“观海岩”诸景。清晨站在山巅,天风振衣,远眺大海日出,眼前霞光万丈,驱除了薄薄的晨雾。远处的滩涂,寺前的垅亩,田间的稻菽,山野的游牧……恰似一册巨书,让你注目细读。倘若放声高呼,声回山谷,余音袅袅。坐下歇脚,静听山泉汩汩,偶而也会瞧见鹧鸪鸣叫,令人何等的赏心悦目。

(五)

085021g9e4zwwk4fyf3gys.png

福庐胜景有60多处,而天然岩景、洞府居多,辅以禅寺、山庄、亭台、题刻,杂以古榕、苍松、绿竹、寒梅,由此可见古人敷列景观颇费心力。

由福庐往西至灵岩,绵延2里许,这里也有30多处景点。诸如啸台、翠屏、观日峰、留月台、礼斗坛、离垢洞、碧霞洞天、龙湫、盘若台、天宝石、千顷云、天会岩、不二门、清虚洞、云窝、书院,以及灵岩寺等,但前往灵岩路径崎岖,鸟道猿踪,举步维艰。

灵岩有两处奇景,一处在灵岩寺,寺上方是两块巨大岩石,形成一个状如雄狮之口,口小洞大,既广又深,似乎要把禅寺吞入狮口。洞后有“龙湫”,泉流长年不竭。另一处是两棵古松,称“雌雄松”,一棵结松籽,一棵却不结。寺前后皆松树,风起处,松涛滚滚,声如万马奔腾,气势夺魄。

笔者是龙田积库村人,故乡的“五丈深”山体与福庐山相连,两地近在咫尺。儿时“扒柴梳草”“掘兔草”常来这里,趁机跟小伙伴追逐攀爬更是家常便饭。虽然这些已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但山中诸景犹在眼前,记忆清晰。

(六)

085022ynlzihnt42bpz0e2.png

福庐灵岩胜景众多,难以一一尽述。叶向高当年对山中诸景更情有独钟,甚至叹曰“余唯不能为三公,是以恋山”。叶向高号台山,又自号福庐山人,足见其爱山情深。

叶氏曾在《福庐灵岩志》中开诚布公袒露心扉,他说,“今吾兹山丘垤耳,跬步可登,非有跻攀之劳……穷吾目力之所及,蓬莱弱水若在眉睫。其为洞、为壑、为门、为室、为台、为亭、为涧、为峡,无处不可游。石之奇形怪状,可骇可娱者百种千端,常接应不暇。吾日日登焉而力未尝疲也。朝于斯,夕于斯,而不知厌也。吾足与目两适焉”。

福庐灵岩美景甲闽越。在明末及清代时期,曾经吸引不计其数政要名士、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慕名游历,后来周边村落甚至形成“端午节游福庐”的习俗。端午节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而福庐山嘉木繁荫,亭亭如盖;奇花斗艳,紫翠交映,恰是避暑胜地。无论气温多高,游人一进入山间,顿时暑气尽消。

福庐灵岩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享誉八闽,叶向高的广泛招游、戮力推介起了很大作用。据志书记载,他不辞辛劳邀约招游,同游的有董应举、曹学佺、郭造卿、陈宏已、李柱等众多名人。他们或为文留诗,或摩岩题刻,仅叶向高编列的《福庐灵岩志》就收有48人123首诗、7篇游记,还请画家林赓绘制13幅山图导游,继而编纂刊行,对外影响巨大。因此后来游山赏景、拜佛求签的男女老幼,更是不绝如缕,盛极一时。


(七)

085022m8z34oudoow43qzu.png

福庐、灵岩之衰落始自清末,民国初寺宇亦时常被盗,和尚难以住持,曾一度有村民自愿来福庐寺看管,才免于荒废。后乡绅访请英尼法师前来住持,遗憾仅数年竟离寺他去,只得又请珍塘村民暂管。

1923年,龙田镇张、何、施三姓热心人士,访得积库村五显堂有个法号世慎的年轻和尚,遂派人延请前来福庐住持。世慎和尚随即整顿寺产,与近村佃户重立租约,并将靠近佛寺的田地收回自耕。世慎住持21年,期间曾募缘重修寺宇,使名胜重现兴旺景象。

世慎和尚圆寂后,福庐寺曾请江镜玉桂村积仓宫的一个和尚住持。

(八)

福清解放以后,寺内和尚还俗离去,后由福州鼓山涌泉寺派出一位年老的和尚来福庐寺住持,但他仅靠化缘度日,1952年又回鼓山去了。

1955年农村合作化,福庐寺收归珍塘村集体财产,作为圈养羊群之所。其时曾有解放军一个连驻寺约一年。人民公社时,福庐寺转作龙田供销社蘑菇场和龙田农业中学校舍。至于寺内的几十棵古松,早在大炼钢铁时全部砍光。

1964-1965年间开展“四清”运动,龙田二村驻村工作队因修建“红卫渠”及填塘扩大耕地,需要一批石料,工作作队长竟命令组织打石队进入福庐山破岩采石。他们首先在“一天门”前炸石毁景,创公然破坏胜地岩景之先例。

十年内乱,无人管理,福庐禅寺之门窗椽柱,甚至砖瓦,凡能拿得动的概被窃去,寺舍亦濒于倾圮。

而灵岩寺在农村合作化时,被龙田西坑村以500元购去。他们把拆下的材料作为新建仓库之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建房盖屋的兴起,福庐山周边村落纷纷组织打石队进山。他们各占山头,肆无忌惮地破坏岩景,采石贩卖。灵岩山亦难幸免,同样沦为石料场。

更有甚者,当时龙田公社主政者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对进山打石者不但不予制止,反而成立收费站,巧立名目拦路设卡,美其名曰“解决劳力出路”,使采石毁景“合法化”。这种恶行历时十余年,规模宏大,愈演愈烈,终于导致胜景荡然无存,只剩一尊伤痕累累的石仙,孤零零地坐守满目疮痍的山野。

沧海桑田,昔日美景不存。追忆旧游,令人感慨万端。

085023d69wvln7dvhonvnj.png

好在龙田上一村企业家、福建东百集团董事长施文义先生珍爱历史古迹,在2010年、2021年、2023年先后捐出巨资2亿元,用于重建福庐山公园。该项目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再造历史文化名山”建设理念,将其作为福清市公园建设的标杆和典范。公园三期项目建成后,总面积达1600亩,将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集文化、休闲、娱乐、游览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性公园。


资料来源:《福庐灵岩志》

作者::薛守维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4-3 20:27 , Processed in 0.073265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