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佑民(1894-1960),出生于福清阳下中亭村陈氏望族。原名陈汝翼,后在民主、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也为了抗日救亡特殊工作之便,改名为陈佑民。
陈佑民勤奋博学、魁梧帅气,儒雅书卷又不失刚毅谋略,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青年时代的陈佑民追随孙中山先生,立誓“天下为公”。又受五四精神熏陶,一腔热血,怀抱科学民主、教育救国的宏愿。
1925年秋,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后,一直深受经费不足困扰。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扩大县中规模,充实学校设备,学校创立者郑忾辰先生率其长子、县中校长郑毓和等人远渡重洋,前往印尼诸岛,向热衷桑梓教育事业的融籍华侨筹募资金。
1927年,陈佑民漂洋过海,赴印尼创业谋生。1930年,他带着积攒下来的一些积蓄回到国内,接任县中校长。他殚精竭虑,倾力推进县中的建设发展,广受各界的好评和拥戴。1933年至1936年,再次被推选为福清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更名为福清县立初级职业中学)校长。
其间,为了学校的拓展,陈佑民曾风尘仆仆、鞍马劳顿,三度南下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游说募捐,收获甚丰。他用善款兴建了一栋办公大楼(兼会议室和练歌厅),重建了一座遭遇大火的“老三层”,另建了两座一字排双层楼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这两座教学楼、学生宿舍,在当时来说比较壮观,被命名为“佑民楼”,当年上有醒目的匾额标示,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名为“解放楼”。陈佑民心胸坦荡,深明大义,对此毫不介意,而对新生的福清一中发展进步,依然一如既往地寄予深切的关怀。
确切地说,直至1959年,福清一中“新生楼”等成规模校舍的新建或修缮,除仰赖政府主管厅局拨款支持,其余的点点滴滴,大多浸透着陈佑民老校长的至诚和心血,使用过他为之内外奔波、多方筹措的爱心捐款。岁月留痕,陈佑民爱校建校的丰功伟业,必将永远携刻在凤凰山麓及其广大师生的心中。
(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正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陈佑民又自觉肩负起抗日救亡的更大责任。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胆识和广泛的海外人脉关系,受命出洋,专门负责宣传抗日救国和抗日募捐筹款事宜。在那峥嵘的岁月里,他与共产党人,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与国民党中的爱国阶层、左派人士广为联络,助推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收到了很好的政治和经济效果。
抗战胜利后,陈佑民在海外与其长子陈仰曾一道,高举“反饥饿、反迫害”大旗,呼吁停止内战,建立和平民主宪政,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爱国侨胞的热烈响应。
1948年,陈佑民回国,居住在福州仓山西园别墅。他一心向往革命,支持正义,期盼新中国的早日诞生。同时不忘开展侨务和引进侨资工作,为国计银根的融通和福建民间侨汇的通畅,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
1949年9月下旬,陈佑民作为福建省爱国华侨的突出代表,受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方略参政议政,彰显爱国情怀,奉献聪明才智。
新中国成立后,陈佑民紧跟共产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团结调动归侨、侨眷的爱国力量和积极因素,继续引导做好华侨的投资和捐资工作。他配合省市政府开办各类投资兴业机构,如友谊商店、华侨公司等,为归侨、侨眷创造就业机会。在仓山华侨新村成立了华侨信托公司、汇兑总公司,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的经济恢复和后来的大规模经济起飞,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口碑。
(四)
陈佑民的夫人姚廉,湖南长沙人。年轻时与杨开慧同学,也很具“巾帼英雄”和“师道风范”。为了远大的理想,她也走南闯北,是陈佑民志同道合的战友、得力的参谋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福州市政协委员。
陈佑民老校长长子陈仰曾(右一)与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左一)
陈佑民长子陈仰曾(1919-1994),出生于福清阳下北西亭,中国归侨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早年曾任福清县里美小学校长、县民众小学校长,办学成绩卓越。1940年,应印尼万隆玉融公会盛情邀请,重建华侨社团组织和华文学校,担任清华学校董事长、中华总会常务理事兼联络部主任,一边组织学校日常工作,一边积极参与华侨抗日救国活动。1952年毅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历任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常务董事、经理室主任、经理,积极引导侨资参与新福建建设,先后创办或扩建了数十座优质工厂。1955年,与俞昌檀等5位侨领携手,筹资兴办福州华侨中学,招收大量侨胞子女。1983年4月起,担任福建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副部级)。
1960年,陈佑民老校长因积劳成疾,在福州仙逝,享年66岁。
陈佑民校长的一生风雨兼程,艰辛而又辉煌。虽然多次转换过不同角色,但他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追求光明进步,崇尚科学民主,关心民众生活,助力国家振兴。虽然长期奔波于海内海外,但他始终致力于重教兴学和侨社建设。他是一名教育家,是推动福清现代教育的先贤;他是一名活动家,是与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楷模,是受人永远尊崇的教坛名宿和侨界之光!
作者:何华龙,福清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福清市社科专家
首发:知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