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地处海陬,境内多山,是典型沿海低山丘陵地带,山多田少,仅有少数山间盆地和沿溪狭窄平洋,如里坪(今玉林、少林一带)盆地:崔底(今道桥、溪北、华石一带)盆地、东张(旧东张,今为东张水库淹没区)盆地、镜洋溪谷和作坊洋等小片平洋。现在连片成千亩、成万亩的大平洋,都是历朝历代围海造地造出来的。
有文字记载的福清围垦史,可追溯至唐末至五代时期。唐天宝年间(742-756),就有黄檗僧人在今之渔溪沿海围海为田。清《黄檗山寺志》载:“郑渚田,在苏溪里渔浦南滨地也。唐天宝中为田。”唐末至五代时王审知治闽,实行劝农政策,原本落后的福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王审知倡导围海造田,沿海各地纷纷跟进,大兴围海工程。在福清,占计洋(今江镜玉桂一带)、大湖洋就在那时围成。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之“沿革志·井”载:“拜井,闽王审知筑占计塘,凿井无泉,拜而得之,故名。”拜并在古拜井里,后改名井得里,占计塘即今江镜镇玉桂洋,现在与江镜洋连在一起。又载:“大湖洋,跨浔洋、福唐、隆仁三里。延亘一千余丈,有斗门七,溉田三千六石。”同书“杂事志·古迹”载:“鼓楼,在祭苗墩旁,闽王调兵筑海堤,建楼于此,鼓角警夜,故名。”又“祭苗墩,在县南隆仁里,闽王审知祈谷处。”此地即上述之大湖洋。
宋代时期,围海工程继续进行。在《福清县志》之“沿革志·洋”还有:“灵石白麟洋,在还江金山之南,溪流奔注,潮波出入。宋元丰初,僧俱胝捍之。长千百余丈一,高一丈三尺,厚倍之,港大小十有一,溉田种六百二十石”“蟹屿洋,在迳江之滨,金山之东,有卤地至蟹屿,周三千百丈。僧俱胝捍为田,长一千五百丈,广寻七尺,港有斗门。宋元丰初年成”“绵亭洋,在安香溪双髻山至鹧鸪山下。宋元符元年(1098),僧惟真截溪十六派,筑堤八百一十丈,高一丈四尺,广加七尺,有斗门四。凡九年功始成。田四十余顷。”同书“地舆志·漕”载:“琵琶漕,在永东里及新安里。宣和三年修筑。二十余丈,溉田三百余石。以形似琵琶,故名。”白麟、蟹屿和绵亭三洋均为宋代围成。
福清田洋肩挑来
明清两代,福清围垦规模进一步扩大,不断有新开工的围海工程。如清《黄檗山寺志》载:“黄檗海塘,在井得、隆仁二里,东西三百五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陡门三间。明洪武十四年(1381)本寺筑。灌官民田十五顷。”同时,沿海各地将原有围垦地逐渐扩大,如占桂洋扩展为江镜洋,龙江下游的里尾洋面积也逐步扩增。同时对早年围垦的海堤进行加固,《福清县志》就收录了一份《重修七里埲记》云:“七里埲者,堵潮为,其长凡七里。卫,疏沟,农利之所赖,又为南壮之中衢也。自康熙季年,连坏迭修,其详俱载碑记。比岁以束,狂澜咨肆,基又崩。前令王君士骏捐集款,兴工未半,而王君迁。余任履勘中,陷三十余丈,潮水所侵,几断行路。因吸督委负郝君、绅董施君等鸠资材,就能隙兴作,以继王君之志。而捐户辄临事超趑趄,见义无勇。余知愚氓三不可与图始也。因先塞中间之坎漏,并酌培其首尾,增高其身,俾耕者耕,行者行,咸欣然色喜。正思扩充基址建,移建水闸,清查李绅所捐公田,为一劳永逸计,惜未就又将解组行矣。惧腾工之终废,因述始末,以望后之公子。”此外,还新开辟了许多新垦区,如在今天的城头,就有张华玉者因”族数百家,生齿繁,耕地促。玉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倡修海为田。筑长堤,障海水,开沟以导其流。作陡门,以启闭诸沟之水。设涵泄,以疏通陡门之所不及。潴水高下,更相灌。于是增田四百余亩。中取五分之一,为宗庙享祀之需,以及贫乏不能婚娶,孤寡无以聊生者,悉为助之。余则就钱力以分族人,以族人不贫。”(录自清·《方成里志》)如这样的中小型围垦,长期绳继不断,造就了今天福清五十多万亩农田的半壁江山。
进入近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围垦工程规模更大,在扩展原来的垦区外,还进行了柯屿、过桥山、大扁岛、东壁岛等面积近28万亩围垦工程。这些围出来的土地,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有的还成为水产养殖宝地和工业用地,为福清的社会经济大踏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难怪福清人常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历朝历代先辈们辛辛苦苦用肩膀担来的。
高山镇北坨垦区对虾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