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衫红裙盘龙髻|腰系围裙蹬云履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 朴秀清嘉|百年前福清传统女性装束再现 】
「娘奶」 「亦娜」 「阿嬷」 「外嬷」 「大嬷」……
这是属于她们的称呼,她们则常唤你作「阿命」。
- 规整的发髻、洁净的大襟衫、黑白格纹的围裙,都镌刻在多数福清人记忆的最深处。她们是家族连接的纽带、亲情的代名词,是福清旧时生活的亲历者,同时也见证了民强国富的沧海巨变。


- 关于旧时福清传统女性装束细节的记载十分有限,从整体逻辑来说同样是传统汉女的两截穿衣,但在衫裙的色彩与配饰上亦有不少地方色彩。如紫衫配红裙、月白或蓝衫配红裙以及极富当地特色的传统围裙「衣身裙」等。这套传统的着装体系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才逐渐式微,即便是福清的青年人在儿时也常能看到家中的长辈女性作此类打扮。

- 我们打算重拾记忆中福清传统女性装束的余晖,聚此熹微之光重塑玉融大地所孕育的衣香鬓影。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福清上世纪初的人物影像,以民国初年的风格为基准,依据文字资料与民间旧物,并遴选较有特色的本地元素,融合为大家最终所见的造型。



- 在一则关于1924年福清点塔灯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不再缠足的妇女多穿「高托鞋」,即钉有船底形的木质高底女鞋。衣着方面,中青年妇女多穿红裙紫衫,或红裙月白色短衫。已婚妇女则梳「盘龙髻」,即圆髻的一种。
- 《大公报》曾在1948年刊载过名为〈福清采风录〉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对龙高地区女性着装的记述——「从龙田起,穿红裙子的女人多了。他们多是穿蓝短衫,下面衬着红裙子,或是黑裙子的,料子尽管有绸有布,颜色仅有红黑两种……虽然到了白发鬓霜的老太婆,只要丈夫健在的话,总是穿红裙的……乡下妇人们梳着大髻子,间或身上胸前还挂着银饰,像银锁匙之类,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


- 「衣身裙」亦称「围身裙」,是旧时福清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日常实用衣饰。这种围裙有一定式样,即由黑白两色方格交织而成,中间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布做帷,一般有红色或黑色等。两边各缝上一条自织的带黑白花纹的带子,以便从左右把围裙系在腰间。在较正式的场合中,往往会使用带刺绣裙角的华丽款式。

- 时至今日,「衣身裙」仍在福清龙高地区婚丧嫁娶的环节中被使用,同时福清许多区域依旧保留着用「衣身裙」包裹婴孩以避邪祟的传统。

- 另一个较有特点的装饰被称为「帕」,即遮挡额头发际处的黑色窄布条,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有许多老年妇人使用。

- 在二十世纪初的福清老照片中,常看到许多女性将脑后布帕的剩余部分自然垂下。配合质朴的衫裙或衫裤,竟促成了如戏曲正旦般的清丽之态。

- 作为「福唐纪丽」发布的首个作品,此次对福清传统女性装束再现的搜集与筹备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对旧时服装与首饰的收集与重制。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和时代的更迭,福清本土的传统衣物已极为稀少。甚至于缀有刺绣裙角的传统土布衣身裙,虽民间有一定的存世量,但想寻获良品依旧不易。

- 此番创作的过程中多有困难与瓶颈,直至模特穿戴好衣裙出现在古厝前的那个瞬间,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出品:福唐纪丽&蜃楼志STUDIO|策划:吴炫 俞泽|摄影:吴传捷|模特:林梦婷 林梦宇 余婷|造型:吴传捷|化妆:潘陈成|后勤:郑楷龙|剪辑:吴炫|特别鸣谢:吴丹青 文兴里人 崔季陵 SeTsu佑信 海上芳时 夏萱芊与
【后记】:
感谢在此次创作的筹备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与支持的各界友人及前辈。特别要提及的是沙埔镇的何阿姨,她将家中所藏的传统衣身裙无偿借予我们使用,可谓是雪中送炭,再次对她表示感谢。本号的主创成员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90后与00后,目前纯属公益团队的自费创作。后续我们将陆续推出福清历史人物形象再现、古建筑美学探寻、传统风物纪录、老照片及影像考证等诸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