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五代闽国的铅开元通宝,是中国最早的官铸流通铅钱。 45年前,福清在位于音西龙溪的乌仔底水库附近,首次发现了惊动全国钱币界的闽国开元通宝铅币。
(一) 1989年,笔者在中国农业银行福清支行工作。当年1月,陪同人民银行福建金融研究所蒋九如老先生、福州大学刘敬扬教授,前往阳下作坊村找陈修俊先生(老五)。路上了解到,福清出土了当时全国仅福建才有官铸流通铅钱,而福清老五家里收藏了一些。 在福清发现的1000多年前的铅开元钱币,是当年王审知治理福建期间铸造。因为福建没有金属铜,而采用铅来铸币。这种情形,全国仅有。
据当年陈修俊介绍,其偶然听说在乌仔底水库务工的民工,捡了到一只陶罐,内装大量钱币,重约百余斤,穿缗已经朽烂。这是福清首次发现的五代闽国铅钱,尤显珍贵。 可惜大部分的钱币,被当初拾得的村民疑其为锡质,已将部分铅钱熔化成砣,售给当时的土产公司收购废品的门市部,当锡卖了。闻讯后,老五从村民手中购得部分比较完整的铅钱并收藏,如获至宝,才使这部分千年古币得以幸存。由于铅钱质软易损,加上在“黄土垄中独自眠”已逾千年,大多粘结成团,蚀不成形,一经剥离即成碎片。最终,陈修俊收藏的品相较好的铅钱,仅占一成左右。陈修俊取出部分铅币,专家们细观、拍照,回榕后又专门出书立说,震动全国。
五代闽国铅铸币,大部分铅币为王审知据地福建为王时即后梁贞明二年(916)始铸。
唐末,黄巢起义军揭竿而起,藩镇割据益深,各地节度使、刺史纷纷据地称雄并相互混战,形成了五代十国格局。 闽国创立者是王潮、王审知兄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闽世家》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才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王潮、王审知随王绪领兵,从河南固始入闽。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朝廷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唐乾宁四年(897),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受封琅琊郡王。 朱温代唐,梁太祖加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开闽王”称号由此而来。 当时中原大地群雄逐鹿,王审知却一直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对外为政以德,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十国乱世之中,闽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三) “山高皇帝远”。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满足军事建设、支持农民垦荒造田等方面的需要,决定自行铸币,促进市场货币流通。 据泉谱记载,闽王早期所铸的铜钱,与中原地区基本相似,主要是开元通宝背福、背闽铜钱。而且当时国家四分五裂、战争连年、经济不振,各地所铸货币大多具有铸工不精、钱文古拙的风格,闽国货币亦是如此。 到了王审知治闽后期,因其笃信佛教,大量营建寺庙、铸造佛像,铜耗资过大。加上当时闽国铜资源极为匮乏,铸币与用铜的矛盾日益突显。 《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915),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916),铸铅钱,与铜钱并行”。面对铜材不足问题,王审知就地取材,于公元916年开始铸造铅开元通宝行用钱。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地方政权铅质流通钱币。 (四) 闽国开元小平铅钱,形制悉仿唐会昌开元,面文“开元通宝”对读,隶书体,基本上继承了初唐欧体隶书的书法艺术遗风。钱背穿上多为“福”字,偶见“闽”字如百里挑一。“闽”字乃纪国号闽,“福”字乃纪地名福州。实测钱径一般在23毫米,穿宽6、7毫米,廓厚1-1.3毫米,重约3-5克。这批铅钱分背福、背闽两大系列版别,若再细分则版别甚多。 据《续文献通考·祥异考》载,早在南宋宝祐三年(1255),在福建仙游南桥溪中出土过背福、背闽开元铅钱。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福清,福建的晋江、福安、长乐、南平、沙县、南安、安溪等地,也陆续出土了闽国开元小平铅钱。 铅质古币在历史上曾被斥为劣币而加以唾弃。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存世量越加稀少,现已为越来越多的钱币爱好者所青睐。近年从福建各地偶有出土为数不多的闽开元通宝铅钱,不仅丰富了钱币爱好者的收藏,而且对于研究古代闽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和钱币历史、钱币版别,提供了珍贵的佐证实物,也对尚无记载闽国铅铸币的流通与出土史料填补了空白。
首发:知福清 作者:毛立平,福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专家,福清市社科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