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8

你所不知道的福清一中(三)仰止门前思先贤

 
小帮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789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092109xlds41yzwjyl8lmm.jpeg

矗立在凤凰山上、原融侨大楼旁的“仰止门”,是福清一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众多的校友和社会有识之士参观校园,到此都会驻足瞻仰,沐浴凤凰山麓的历史光华。

092109e2gbu42o4zj7uftd.png
092109wgn2fnf1q3miycfu.png


(一)

092109ze3bbsbqok11u0y0.png

“仰止”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原诗如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成语,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用上文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的这句话,赞颂了“万世师表”孔子,其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司马迁说,自己尽管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二)

092111tvlzv3h9s0dn0sis.png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常常用于赞颂品行高洁、堪为师表之先贤。而为先贤修造仰止祠,除了展示先贤的卓越功绩,更为激励后昆树起标杆,延续其诗书传家、耕读济世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曾建造过仰止祠。比如,陕西省韩城市的汉太史司马祠,上有题写“高山仰止”四字的牌楼,世人称之“登司马迁祠高山仰止,读文史祖宗史家绝唱”。安徽九华山阳明书院,又名“仰止祠”,是为纪念明代中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王阳明创设。福建福安穆洋镇也有一处仰止祠,供奉人们敬仰的郑寀、缪烈、谢翱“穆阳三贤”,展示了福安厚重的历史文脉。

学堂、祠堂、中堂全称三堂,“三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祠堂又分为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大类,或为追溯祖德、敦睦族谊,或为传承文脉、赓续荣光。据文史学者考证,福清历史上曾修建过一拂先生祠(祀郑侠)、报功祠(祀戚继光)、金公祠(祀传播番薯种植的金学曾)等名贤祠,而今福清一中大门的附近,曾经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仰止祠,是为纪念晚明内阁大学士、福清名人叶向高的。

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卷七“祀典志·名贤祠”,详尽介绍了清代康乾时期的叶文忠仰止祠,文曰:“仰止祠 在县北隅凤凰山麓。祀大学士谥文忠叶公向高。堂宇爽垲,垣墉崇密,大司空何乔远碑记。丁亥圯于兵燹。后本营移演武场于城内,逼近祠址。乾隆二年,营官砌筑照墙,祠前地尽为所侵。石碑、旗杆、碣现存”。县志开篇的手绘地图,也标注了当时大北门附近、凤凰山东麓的“原叶文忠仰止祠”具体位置。

正如福清一中1966届校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福建省耕读书院院长陈章汉先生撰写的《凤凰山赋》开篇所言,“凤凰山,翘楚乎玉融……仰止祠古,独相高怀,乐扶持良善;抗战碑耸,铁石同心,誓有我无敌。美哉凤凰,高翔四野,见盛德而栖止焉”。福清“仰止祠”是主祀晚明政治家、思想家叶向高的名人专祠,意在激励后学、扶持良善,让更多的玉融儿女树高山景行,如凤凰高翔,再造玉融令世人仰止的无上荣光。

(三)

福清仰止祠建于何时,目前尚未考证,但肯定在叶向高于明天启七年(1627)病逝之后。而对其因兵灾战火而倾圯的时间,清乾隆版《福清县志》有明确记载,“丁亥圯于兵燹”,而乾隆二年(1737)时该址已改作清军兵营。从1627至1737年110 年间,只有两个“丁亥”年,即1647年和1707年。

正是1647年(清顺治四年),农历三月廿四,镇东卫被攻陷;农历四月初四,海口民城被屠;两城被杀军民“城内万三三,城外万四四”。

而在此前一年的农历十月,清军占领福清县城。据钱海岳《南明史》记载,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林垐、林汝翥、周崔芝等成千上万的福清义士,高举抗清大旗,多次攻打融城,意图光复福清。至164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他们前仆后继,最终或战死,或自绝,或远避他乡,精神气贯长虹,名垂千史。清军入融后残酷镇压,致融城生灵涂炭,文物尽毁,包括叶向高好友、大司空何乔远所撰的仰止祠碑记,也不知所终。

092110g0xkxmzxmz9sm0n3.png

2020年4月,福清一中校内大榕树旁的草坪下挖出两块石碑,挖出后用水冲洗,其中一块碑首两条龙仍栩栩如生,但是碑文空白;另一块石碑疑似旗杆石,有些许破损。文史学者认为,石碑碑额纹有双龙,龙有三爪,各居左右,龙头在下,龙身在上,上置写实的宝珠,这与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叶向高墓附近发现的神道碑额上的双龙极为相似,足见所祀者地位显赫,可能就是何乔远所撰“仰止祠碑记”。碑石现为“无字碑”,照例当年的双龙之间应有“皇明”二字,清初满族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大兴文字狱,当时仰止祠被毁,碑文内容同时也被磨平。


092110cv3ie4foiexx5de5.jpeg
通往叶向高墓的神道碑

后来,福清一中将这两块石碑移到原融侨楼旁的仰止门边上存放,供师生凭吊和瞻仰。大块石碑竖立起来,旁边立有讲解词。小块石碑插进土里,也请陈章汉题写了“凤凰山公园”五个大字。

092110rfmpzpplvmbzfueb.png

由此亦可推知,凤凰山东麓叶文忠仰止祠,应修建于明朝末年。何乔远卒于明崇祯五年(1632),在世时作仰止祠碑记,仰止祠建于1628至1632年间。

仰止祠至清顺治丁亥二年(1647)被毁,实际存世不足20载,但她昭示着以叶向高为代表的玉融儿女曾经造就的无上荣光,更见证了无数玉融儿女可歌可泣的抗争精神。

(四)

仰止祠早已倾圯,但仰止祠倡导的高尚品格和不屈精神,在凤凰山麓代代传承。

092110sw83rrwlmibfwfl9.jpeg

2020年4月末,福清一中对融侨大楼旁的一座拱门进行提升改造,将其命名为“仰止门”,加上旁边的“无字碑”,使之成为福清一中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师生们以叶向高为代表的福清先贤们为楷模,以“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为人生标杆,致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仰止门门楣上的“仰止门”三字和两旁的对联,也是邀请陈章汉题写。门联“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选自明末清初诗坛盟主之一钱谦益的诗句。

092110eq7e3mlef2jl7l3f.jpeg


当时学校征集“仰止门”对联时,笔者曾征求过叶向高第13世裔孙,江夏学院法学院党委原负责人叶立俊的意见。叶立俊先生对其先祖叶向高研究颇深,他向福清一中提供了四幅对联以供选择:三门拔地出高台,一柱擎天日影回(董应举);御得好风忘色相,吟成佳句吐云霞(朱国祯);风举凤翰千仞览,云抚鸠杖万峰跻(南居益);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钱谦益)。这四幅对联各有千秋,均是历史名人所作,从不同角度对叶向高进行了评价。

最后,学校经过审慎考虑,选择了钱谦益的诗句。钱谦益的诗句原题为《吴门送福清公还闽》(其八),盛赞叶向高的忠诚与品德,以及皇帝对其年高德劭的敬重之情。

(五)

钱谦益(1582-1663),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绛云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属江苏省张家港市)人,被誉为苏州历史上的才子、明清文学史上的巨擘。

万历三十四年(1606),钱谦益考中南直隶应天府乡试第三名。万历三十八年(1610),钱谦益赴京参加会试,颇得时任内阁首辅、主考官叶向高的赏识,并想极力提携。钱谦益最终考取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与首辅叶向高共事。二者惺惺相惜,遂结成忘年之交。

092111lz9bpv086kzllk0l.png

钱谦益仕途并不平坦。中进士的同年,父亲钱世扬去世,按照惯例他离职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后,他本应回朝补官,但因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当时阉宦把持朝政,他只得赋闲家居十余年,悠游山林。对于这段经历,钱谦益在《嫁女词》中有云:“归宁十余载,道路阻且长。”

直到天启元年(1621),钱谦益正式出仕担任浙江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

(六)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眼见神宗皇帝久不理朝,朝臣分朋结党,皇族互相倾轧,感到“时不可为”,就连上奏疏62道请辞,获准告老返乡。

092111tn9t7d79gd7u73h9.png

还乡途中,叶向高经过苏州,拜访赋闲在家的钱谦益。钱谦益热情接待,并写下一组八首诗《吴门送福清公还闽(甲寅)》送他。这首诗题目中的“吴门”,是苏州的别称。“福清公”,就是指叶向高。其中第八首全诗如下:

鹗立朝端领搢绅,飘萧鬓发见风神。

契丹使亦知元老,回纥占应见大人。

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吴门咫尺邻阊阖,珍重东山五亩身。

福清文化名人吴端升先生评注诗的大意是:想当年公(指叶向高)严敬正直地在朝廷中统领群臣,飘萧白发闪烁着风度神采,令人起敬。那时连契丹、回纥都知道您是朝中元老大人,都想拜见!这个时代公认您是一个孤忠,应留作朝廷支柱。即使皇上也舍不得您告老,还希望老年厚德仰配日月星之光明。我还在朝,还邻近于皇宫,而您却效仿谢安高卧东山,但愿珍重归田后的贵体!

叶向高为人正直,处事慎重。他历官多年,以敢言直谏著称,多次化解危机,长期得到正义之士的敬重,为维护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江山稳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中,钱谦益热情赞颂叶向高应朝严敬正直、名闻外族,是时代的支柱、家国的良佐。又表达自己仍然恋栈,希望叶公归乡之后诸多珍重。诗歌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忧患、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师长离别的不舍与祝福。

作者:何华龙,福清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福清市社科专家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4-4 02:14 , Processed in 0.06289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